是以气虚者宜补其上,精虚者宜补其下,阳虚者宜补而兼暖,阴虚者宜补而兼清,此固阴阳之治辨也。欠,呵欠也,阴阳争引而然也。
能察形色于分部,则病之本始可知;能察邪正于九候,则脉之顺逆可据。阴欲脱者,补阳以挽之,如回阳饮是也。
阴尽阳生,惟厥阴主之,故为独使。此下三节,皆不言甚则入脏,文虽缺而义则同也。
是阴盛阳必衰,故救阳为急。有曰“心虚则悲”,有曰“神不足则悲”,有曰“悲哀太甚则胞络绝,胞络绝则阳气内动,发则心下崩,数溲血”者,皆悲伤于心也。
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?此处略具一二,再玩阳虚门问答便知。
烦心者,邪犯其脏也,故不可治。又热不得寒,是无水也;寒不得热,是无火也。